自觉,让西畴旧貌换新颜
当读完“西畴精神”专题学习资料以后,映入脑海中的第一个词汇就是“震撼”。我震撼于造物的神奇,也震撼于西畴的荒寂;我震撼于西畴人的困境与愁苦,也震撼于西畴人的智慧与顽强;我震撼于“西畴精神”树立的精神丰碑,也震撼于“西畴精神”彰显的伟大昭示;我震撼于“西畴精神”点拨的思想启迪,也震撼于“西畴精神”产生的深远影响;我震撼于“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魄力,也震撼于“小康是干出来”的豪气;我震撼于谢成芬“拼命三娘”的勇气,也震撼于“绿水青山不是梦”的勇气。
“西畴精神”俨然成为了吃苦耐劳精神的代名词,它熔铸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勤劳肯干的实践品质、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以民为本的人民情怀。“西畴精神”是一种品质、一种责任、一种担当,而更多的,我认为是体现了一种自觉,一种受党性长期洗礼与净化后产生的道德自觉,精神自觉和灵魂自觉。这种自觉体现在革命工作,这种自觉体现在柴米日常,这种自觉体现在为人名服务,这种自觉在西畴,更体现在了脱贫攻坚。党中央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强调的是因地制宜,精准脱贫。因地制宜难在思考,精准脱贫重在自觉。26万西畴人民凭着思考,找到了因地制宜的脱贫之路,26万西畴人民靠着自觉,在精准脱贫的道路上开天辟地,打造出了属于西畴独有的绿水青山。
体会着“西畴精神”的同时,让我不免想起了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的新老专家三代人一直秉承的“嘎什根精神”。嘎什根乡位于吉林省镇赉县的东北部,在30几年前,嘎什根乡土地面积的85%是盐碱地,是当地最穷的村,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几代农科人,默默无闻的在生产第一线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能量,三十年如一日的耕耘,收获了今天的稻花飘香;三十年如一日的钻研,开辟了今天的致富新路;三十年如一日的风吹日晒,换来了今天的硕果累累;三十年如一日的含辛茹苦,造就了今天嘎什根人的幸福生活。这是“不辍垄上行,稻田写春秋”传递给我们的感动,这与“西畴精神”一样,并不是歌功颂德的华丽故事,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靠着艰苦奋斗,靠着顽强的意志,靠着拼搏的精神,靠着坚韧和自觉脱贫攻坚的真实事迹。
嘎什根的变迁发生于1988年,西畴的改头换面发生在1990年,想一想,正是我出生的时代,30几岁,也正是我现在的年纪,西畴人民用30年将石漠荒原变成绿水青山,水稻专家们用30年改变了嘎什根人的命运,也在我人生的第30个年头,给予了我最鲜活的感动,让我禁不住扪心自问:作为一名青年农科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你在做什么?你又能为人民群众做些什么?世间三百六十行,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不同的分工,对于成功,每一个行业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定义。作为农科人,我们的成功就是获得粮食增产、技术更新,我们的成功就是看到农民朋友脸上绽放出发自内心的笑容。科研之路固然坎坷,但是“西畴精神”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地上没有路,劈山开道;山上没有树,封山造林;生火没有柴,建沼气池;家中无照明,架线通电;屋里没粮食,搬石造地。也正是这种“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干实干加油干”的精神才让贫瘠中焕发出奇迹,才让困苦中迸发出财富。
西畴各族干部群众用肯干与自觉给我们践行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成功之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的几代专家,用辛勤与自觉为我们指明了为人民服务的无悔之路。作为青年农科人,作为青年党员,今天我们在吉林的大地上笔耕不辍,书写春秋,他朝在社会主义的光明大路上也定会镌刻下年轻一代自觉自律共产党人的丰功伟绩。
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尹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