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我院生物所参与合作的两项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杂志发表

发布时间:2022-10-21

2022年7月29日和10月20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IF=17.7)和《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IF=41.3)先后在线发表了我院生物所科研人员作为共同作者参与完成的两项重要研究成果“Genome sequencing revealsevidence of adaptive variation in the genus Zea"和“Cloning southern corn rust resistant gene RppK and itscognate gene AvrRppK from Puccinia polysora”。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严建兵教授、生命科学学院赖志兵教授分别为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生物所刘相国研究员在基因克隆、精准编辑与育种价值评估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柳青助理研究员、尹悦佳副研究员也参与了部分研究工作。

研究人员成功克隆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广谱持久抗玉米南方锈病基因RppK,分子标记辅助改良杂交种表现为高抗南方锈病,增产幅度达到11.9%-17.1%。目前我院主要农作物生物技术种质创新团队已经掌握该项生物育种技术,并与省内外多家种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另一项研究中利用玉蜀黍属7个野生亚种共计237份材料和507份现代玉米自交系材料,构建了玉蜀黍属的遗传变异图谱,揭示了玉蜀黍属适应性进化的遗传机制,与我院合作证实ZmPRR7是在高原大刍草和温带玉米中均受到选择的开花基因,ZmCOL9则是只在温带玉米中受到选择的开花基因。发掘的新基因以共同申请单位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ZL202011480563.7;ZL202110085328.8;ZL202110085352.1)。

近年来生物所主要农作物生物技术种质创新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玉米研究团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此次在《Nature Genetics》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是双方合作研究的阶段性重大成果。自2021年签署“校-院-企”三方合作协议后,在不到两年内连续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其中我院作为独立通讯单位和第一作者单位各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发掘的重大育种价值功能基因和衍生的精准性状改良新技术有效的弥补了我院玉米生物育种中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缺乏自主产权基因的“卡脖子”短板。未来双方将继续在早熟、耐密、脱水快、抗锈病、抗大斑病、抗灰斑病等玉米生物育种领域深入开展合作,推进基础研究向产业化落地。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2-32026-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2-01184-y



                                                                                              (生物所 尹悦佳)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生物所二维码
2008-2018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吉ICP备09003510号-4